您的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

美智库《抵消X:演进》报告提出塑造未来军事优势的新路径

来源:欧宝电竞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7:18:37

  2025年9月18日,美智库特别竞争研究计划小组发布《抵消X:演进》报告,聚焦美国在大国对峙时代的军事战略重构,通过一系列分析未来战争可能场景、技术与战争的关系、战略选择对比,最终提出以“抵消战略”为核心的解决方案。报告提出通过发展传感器、A与自主系统三位一体的作战能力,实现信息、决策与杀伤优势,并推动机构改革、建立快速迭代和规模化生产能力,确保美及其盟友在未来战争中维持战略主动权。

  一是关键及新兴技术投资不足。国防部对初创与商业技术投入极低,初创企业在国防采购中的占比长期低于1%,大量资源仍流向有人战斗机、航母等传统平台和大型主承包商,没办法形成以商业创新为主的生态;即便对无人机等新兴技术有资金支持,超过80%的经费用于研发,采购资金严重不足,初创企业难以获得机会。

  二是对颠覆性技术的快速实验与迭代能力不够。缺乏快速实验与迭代机制,前线反馈难以及时传回并转化为改进,导致装备更新周期长,远滞后于战场需求;对比乌克兰经验,乌军能实现每日/每周迭代并在24-72小时内交付改进装备,美军流程繁琐且交付速度不足。

  三是未能采用制胜的作战概念。缺乏专责机构和集中问责,联合参谋部无预算采购权,作战司令部与各军种之间权责分散,难以制度化并落实跨域联合作战新概念。

  四是应对对手行动迟缓。将网络攻击、电子干扰、信息渗透与常规施压当作孤立事件处理,预警多而无触发机制,缺乏将其视为协同对峙行动的整体性应对。

  五是盟友与伙伴的关键能力不够。盟友在关键新兴军事能力上的投资不足,仍依赖传统武器与缓慢人在回路的瞄准流程,缺乏实时情报处理与通信降级下的协同能力,导致联盟在高节奏、多域冲突初期难以协同作战。

  本章立足全球战略背景,剖析技术发展、大国竞争与战争形态演变的内在关联,指出美军现存缺陷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受美国地理政治学地位、军事力量认知及战争本质变化共同影响。

  依据S曲线发展规律,技术被划分为三类(如下图所示),一是新兴技术,处于发展初期,潜力大但无实际作战价值,如实验性量子传感器、早期核聚变能源;二是发展中技术,处于S曲线陡峭阶段,已脱离实验室且迭代迅速,短时间内可实现重大升级,旧版本易快速过时;三是成熟技术,处于S曲线顶端,性能成熟可靠,如第四代战斗机、主战坦克,但进一步改善难度大、成本高,升级收益递减。

  美军当前仍倾向优先投资成熟技术,原因包括采购风险低、成熟技术与现有计划适配、性能可靠,且大规模采用新技术需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条令与培训体系。但这种模式导致国防预算“零和博弈”,成熟技术增量改进成本高、周期长,挤压进化技术投资,最终造成美军技术迭代滞后于对手。

  报告通过俄乌冲突、加沙冲突、胡塞武装等三大案例,提炼出现代战争的四大核心特征:

  一是无人系统正成为各战场核心战术工具。俄乌冲突中,双方大量消耗无人机执行侦察、打击等任务,乌克兰通过无人艇改变黑海力量平衡;在加沙,以色列利用无人机进行持续监视与精确打击,哈马斯也用商用无人机支援进攻;胡塞武装通过无人机进行非对称作战,打击沙特与美军舰艇。

  三是智能传感与ISR技术提升战场透明度。现代战场隐蔽性被严重削弱,商用设备与专用军事传感系统共同构建起密集传感网络,战场数据可被广泛采集与利用。在乌克兰,电子信号几分钟内可被探测并定位,乌军还通过“德尔塔”系统融合多源数据,实现实时战场感知;以色列结合人力情报与技术方法快速打击目标,哈马斯与胡塞也用无人机实现侦察,传统“战争迷雾”被打破,部队移动与部署风险显著提升。

  四是数量和规模效应仍至关重要。虽然武器精度提升,数量优势和工业产能仍是关键。在乌克兰,进攻方需隐蔽兵力集结并压制敌方传感器;哈马斯用3000多枚火箭弹饱和攻击“铁穹”;胡塞通过低成本无人机/导弹对抗美军高价拦截弹,凸显成本交换比优势。能否快速扩大装备生产、保障后勤补给,影响军队在长期冲突中的持续作战能力。

  冲突包括竞争、对峙、危机和武装冲突四个阶段,非仅和平与战争两极。竞争为规则内的争夺,风险低;对峙超越规则,涉及胁迫与升级威胁;危机阶段需决定是不是战争,妥协可避免冲突;武装冲突阶段则直接武装对抗,可能向战争升级。目前,美国已进入对峙阶段,面临冲突升级的风险。

  当前,美国的传统安全政策面临挑战,冷战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逐渐褪色。首先,传统的“超级大国”战略已不再适用,因对手通过经济和军事发展逐步逼近,并通过非对称手段削弱美国的优势;其次,美国尝试通过“压倒性优势”战略加强军力,但这种方法在面对技术和战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对手时效果有限;再者,“孤立主义/克制”战略虽能缓解资源压力,但可能会引起威慑力减弱,安全威胁扩散和地区权力真空。相较之下,“抵消”战略被认为是最为可行的选择。

  “抵消”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,针对对手弱点或削弱其数量优势,而非进入对称军备竞赛。冷战时美国先以核威慑抵消苏联常规力量,后又靠侦察、隐身与精确制导建立新优势。演进版“抵消X战略”(Offset‑X Evolved)主张在印太地区不与对手比拼舰艇或弹药数量,而是投资能瓦解对方反介入/区域拒止体系与信息优势的能力,并借助美私营部门与盟友资源提高可持续性,避免过度消耗、保持战略主动。

  以传感器、人工智能、自主系统为核心支柱,打造适配现代战争的联合作战体系:

  信息优势方面,部署跨陆、海、空、天、网、电磁频谱的海量传感器,构建“联合全域指挥控制”体系,形成任意传感器到任意射手的杀伤网,使其具备分布式、自修复特征,确保受攻击后仍能提供有效信息。

  决策优势方面,用AI压缩OODA循环,开发AI辅助决策工具快速分析战场数据、推荐最优战术,同时下放决策权限,允许前线部队依托预设指令自主行动,实现机器速度决策;

  杀伤力优势方面,大规模部署低成本自主装备(无人机、无人舰艇等),通过模块化生产快速扩产,利用数量优势与智能协同形成集群打击能力,既降低人员受伤或死亡,又通过低成本消耗高价装备扭转成本交换比劣势。

  此外,美军还需在印太地区构建动态威慑能力。物理域层面,部署大量低成本智能自主装备(水下无人潜航器、空中无人机群等),实现对关键海域、空域的持续存在,可按需快速增兵,既保障海上通道安全,又通过多方向部署制造对手战术困境;数字域层面,打破被动防御思维,主动运用网络、信息战手段。

  美军自1990年代起形成“储备思维”主导的采购模式,即追求装备长期服役、侧重维护现有库存,已无法适配当前技术快速迭代与战时高消耗的现实,需全面转向生产思维,优先关注快速生产能力、低成本制造、扩产弹性等能力。

  明确要求各军种将至少20%的采购预算投向“发展中技术”,而非继续过度投入成熟技术;这一举措既能助力技术突破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实战部署的“死亡谷”,又能向私营部门释放 “稳定需求信号”,吸引风险投资、科技公司参与国防创新,避免优质技术因缺乏采购支持而流失。

  美国的盟友和伙伴需大幅度的增加对传感器、AI和自自主系统的投资,并确保这些技术能与美军互操作。单纯增加开支不足以应对挑战,盟友应专注于在数据收集、AI训练和共享数据中心等方面的协作,提升技术水平和速度。通过加强AI能力建设,盟友能加速模型训练、提高互操作性,最终成为联盟战略优势的重要贡献者,而非仅依赖进口技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推荐资讯